保利香港春拍四月舉行,看到熊秉明( HSIUNG PING-MING,1922-2002 )一套完整系列作品。我看他談書法,早已久仰,但卻未看過他藝術作品。今回首次觀賞,見率真性情,獨樹一幟,喜甚。
熊秉明1922年生於南京,祖籍雲南彌勒縣。父親乃數學家熊慶來。1939年,他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經濟系,次年轉讀哲學、心理、教育。1944年畢業,當時全班男生應徵入軍隊,他赴滇南戰場,任美軍少尉翻譯官。
他於1947年考取公費(僅有兩個名額)留學法國,進入巴黎大學。1949年改到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雕塑,並到大茅屋畫院、茹里安學院紀蒙工作室,磨練基本功。1952年,他與瑞士女子陶樂蒂結婚,次年生下長子有瑞。
熊秉明赴法同期學友包括吳冠中、顧壽觀等。1950年代,中國政治大改變,留學生在畢業後回國與否猶豫再三,他決定留在巴黎創作。他多次參加沙龍展和聯展,並舉辦數次個展,在歐洲獲得好評。
1960年,他在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漢語及中國哲學。1962年他在巴黎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擔任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。
1983年,他獲法國教育部棕櫚騎士勳章,並舉辦「巴黎華裔藝術家展覽」。次年他被法國教育部任命為教授。他創作藝術以哲學思維出發,橫跨雕塑、繪畫、版畫、素描、書法和詩歌等領域,無疑為二十世紀重要雕塑家、藝術家、哲學家、詩人,而其著作《關於羅丹——日記擇抄》和《中國書法理論體系》,長期受關注。
1998年5月他參加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典禮。1999年,他再婚,與陸丙安結為夫婦。他旅居法國50年,南京大學於2001年邀請他當榮譽教授。次年3月他製作大型雕塑《孺子牛》,陳設於該校園內,紀念百年校慶。
熊秉明與眾多文人、藝術家結為好友,他們無不對其恬淡靜遠品性及其藝術上深厚造詣留深刻印象。吳冠中曾評論他說:「他的藝術呵,是純情的,無論鐵打的禽和獸,筆繪的野草和蝴蝶,即是兒時的夢,亦是莊周的夢。無論雕刻、繪畫、書法…只求率真性情,絕不為功利而違心。」
他早期雕塑多為寫實人像;1950年代中後期,則以金屬焊接的動物和鳥類居多。1960年代,他以水牛塑像來寄託故園之思。1980年後,他的雕塑語言趨精簡,以流暢金屬線條來表現個人風格。他曾說:「我是一顆中國文化的種籽,落在西方的土地上,生了根、冒了芽,但是我不知道會開出什麼樣的花,紅的、紫的、灰的?結出什麼樣的果。甜的、酸的、澀的像生柿子的?我完全不能預料。這是一個把自己的生命做試驗品的試驗。」
此次保利春拍,陸丙安女士拿出他的油彩木板、水彩紙本以及雕塑等多種媒材,完整呈現其一生創作歷程。
《橫幅小畫系列》長逾兩米,五幅畫相互連接,彼此呼應,形似傳統橫匾,構圖及敘述方式特別。作品底色黑白相間,兩側「狼咬人」及「鬼子砍頭」乃中國的時代印記,「桌前讀書的人」描繪中國現代文學奠基者魯迅;「耕地的水牛」拖著長犁緩緩前行;「蛐蛐兒」則在月亮底下夜裡草叢間吱吱叫。該系列小畫娓娓道出熊秉明綿綿不絕、割捨不斷的鄉愁。
魯迅乃熊秉明心中英雄,他創作《魯迅書桌》,畫面並無魯迅身影,卻以一桌、一椅、一窗來表示,桌上見民國報紙拼貼。空蕩桌椅及窗戶,桌上舊報紙,傳遞出那個年代文人氣息,更深遠表達對魯迅悼念及致敬。
三件水彩創作《照鏡子》、《側躺裸女》及《喜鵲》皆畫面豐富 。《照鏡子》描繪鄉村婦女對鏡照花紅;《側躺裸女》則描繪裸女側躺於傳統鄉土氣息農家花紋背景上;《喜鵲》寓意吉祥幸福,中國傳統之作。
熊秉明作品色彩鮮艷,光景徐徐生輝,抒寫心中眷戀與遠眺鄉土。在西方土地上,他是粒種子,生根發芽,但他不忘中國傳統文化,在西方成長、前行,並閃爍出其獨特東方光芒。
《小歸途》承襲西方雕刻大師賈科梅蒂的創作精神,熊秉明將主體剔除筋骨,只留如同骨骼般瘦削的形象符號,並保留深淺的刀痕,猶如唐吉歌德式人物騎於馬上,又彷如「斷腸人」與「瘦馬」,趕走在獨木小橋歸途上。
他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創作《歸途》,後來不斷調整尺寸,修改人與馬身形線條,最終於2001年鑄銅完成人生最後一件作品《小歸途》,人與馬皆較小及彎曲,彷彿落葉歸根、回歸之情迫切,淋漓體現他心繫鄉土的深厚情感。
熊秉明曾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員。2002年12月14日他因腦溢血在法國巴黎突然去世,享年80歲。 (完)
#####
圖:保利拍賣公司
[ #文化 #藝術 ]